预制菜官方网站
yuzhicai.org

预制菜最新资讯 第58页

营收净利高速增长,广弘控股大食品主业势头良好

admin阅读(113)

剥离图书发行业务、聚焦大食品主业的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000529.SZ)8月26日发布了2023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大食品主业展现出良好的成长势头,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了同比正增长。

公司深耕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民生服务领域,着力打造集畜禽养殖、食品冷链为一体的大食品产业。公司布局“一港四基地”发展蓝图,立足惠州、兴宁、河源、南海狮山等四大生产基地,依托广州食品冷链智慧港,发挥技术储备、人才储备的优势,推动传统食品冷藏贸易向现代冷链物流型产业转型,致力于成为人民群众信赖的重要民生服务龙头企业。

净利同比增逾40%,大食品主业势头良好

报告期内,面对食品餐饮消费恢复缓慢、饲料等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养殖行业行情持续低迷等多重不利影响,广弘控股践行“1213”战略目标,即聚焦食品产业1个方向,深耕“食品冷链、畜禽农牧”2大业务板块,紧扣“提质增效”1条主线,力争“产业规模、经营质量、科技创新”3大突破,努力克服内外部不利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57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7亿元。值得指出的是,2022年度,因公司解决同业竞争事项,广东教育书店有限公司自2022年8月1日起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剔除图书发行业务相关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后,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02%,净利润同比增长45.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1.71%,增长势头强劲,大食品主业表现亮眼。

具体而言,公司聚焦大食品行业发展,主要从事食品板块冷冻食品储藏供应业务和农牧板块畜禽养殖业务。

食品板块采用“冷库+市场”经营模式,主要产品是提供冷藏仓储服务、商铺租赁服务以及冷冻肉类产品贸易。目前,肉类食品行业处于市场充分竞争阶段,公司在华南地区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农牧板块主要产品是种猪和种鸡,商品猪和商品鸡。公司养殖业务在广东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

历经多年深耕细作,公司已坐拥丰富的产品矩阵和品牌优势,目前已积淀食品冷链、畜禽养殖、肉制品加工等产业资源,培育了“广食牌”“粤桥牌”“狮山牌”等知名品牌,推出了“广食臻选包点”系列、“广食精品澳洲和牛肉”系列、“粤桥”牌预制菜、“广弘种猪”“南海黄麻鸡”“广弘3号小白鸡”“南海胡须鸡”等优质产品,积累了大批优质、稳定的客户资源,具有良好的业界口碑和市场认可度。

打造种业“中国芯”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要求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作为广东省较早进入种禽、种猪产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广弘控股在畜禽种业领域深耕数十载,长期专注畜禽育种研发,积极响应国家打造种业“中国芯”的号召,迄今已取得累累硕果。

据悉,佛山市南海种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海种禽”)和广东广弘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弘农牧”)是广弘控股旗下从事畜禽育种研发的主体企业。

南海种禽公司经过多年研发积累,拥有多个家禽鸡品系遗传资源,现已积累的育种数据超过2亿条,自主研发培育了10项肉鸡品种(其中2项已认定为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产品体系实现了快大型、中速型、优质型的全覆盖。该公司最新研发成果“广弘3号”小白鸡对标国内主流同类产品,具有节粮型、长速快、饲料转化率高、均匀度高、屠体美观、肉质肉品风味佳、可自鉴雌雄等特点,产品受众面广,是屠宰冰鲜、初深加工、预制菜禽产品的首选食材。

今年以来,南海种禽高度重视全国市场的开拓,多次派遣团队远赴河南、山东等地,就当地肉杂鸡饲养市场、客户饲养情况以及广弘3号在北方的生长性能和改进点等进行调研了解。从广东到山东,这不仅是广弘3号小白鸡的一小步,更是南海种禽公司助力“国鸡北上”、从广东迈向全国的一大步,实现了0到1的历史性突破。

同时,作为南海种禽的优质拳头品种之一,肩负供港重任的南海黄麻鸡1号近年来在贵州名声鹊起,通过转型、改良和维护三路通关,不仅突破了当地以青脚公鸡为消费主体的“包围网”,更打造出了“晓屯八八二”贵州高端消费品牌,并加入贵州生态家禽区域公用品牌——羽出黔山,成为贵州肉鸡产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至此,南海黄麻鸡1号正式从广东走向贵州,从供港高端肉鸡成为贵州人民餐桌上的“名牌”,实现了公司产品竞争力从行业品牌到消费品牌的跨越和提升。

种猪方面,广弘农牧培育的种猪以高产、长速快、抗病力强为核心竞争力,丹系大白、长白种猪曾连续5年在广东省种畜禽质量检测中心的种猪性能测定中摘获桂冠。近年来,丹系长白种公猪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评比中获得“优秀长白种公猪”称号。近日,在全国畜牧总站公布的国家核心育种场排名中,旗下的惠州市广丰农牧有限公司荣膺长白猪国家核心育种场第一名。

一港四基地顺利推进

“一港四基地”发展蓝图是广弘控股近年来聚焦大食品发展主业的重要战略部署,推动公司逐步向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

“一港”即广州增城食品冷链智慧港,该项目物流地块已于今年3月份竞得,将建设结算服务、数据支撑和供应链服务三大核心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广弘控股食品产业上下游协同效应,推动传统食品冷藏贸易向食品冷链产业综合服务转型。

“四基地”即佛山南海种禽总部产业基地、河源农高区国鸡种业基地、兴宁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和惠州广丰农牧种猪育繁一体化养殖基地。“四基地”将积极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助力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同时,也深化种业板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提质增效中发挥重要的抓手作用。

此外,近日广弘控股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旗下子公司广东广弘创汇湾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佛山南海广弘创汇湾总部产业基地项目。项目位于食品科技与生物科技创新资源集群发展的佛山国家高新区内,将打造产业孵化服务、产业创新服务、多边资源共享和综合服务四大中心功能区。

广弘创汇湾总部产业基地是公司“一港四基地”战略蓝图的重要支撑,在不远的未来将依托佛山国家高新区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优越的经济环境,集聚大食品主业相关的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成为广弘控股在食品科技和生物科技领域的重要产业园区,也将助力佛山高质量推动制造业当家。

切入预制菜蓝海,联姻债券市场夯实资金实力

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历史性地提出“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历经疫情洗礼百炼成钢的预制菜产业,终于站稳了行业C位,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3月3日,在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上,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了《胡润中国预制菜生产企业百强榜》,榜单列出预制菜生产企业领域最具实力的中国百强企业,其中广东企业上榜数量最多,广弘控股成为榜上留名的20家广东预制菜企业之一。

据了解,面对风起云涌的预制菜热潮,广弘控股全面加大预制菜品开发力度,旗下企业的热销预制菜菜品包括早餐包点、广东靓汤、黑椒T骨猪扒、手抓扇子骨、炭烧猪颈肉、蒜香骨、广式腊肠、广式腊肉等多个品类。

与此同时,广弘控股在传统的批发配送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创新销售模式,先后开通弘品荟、广食臻味馆两大预制菜网络销售平台,实现B端C端双轮驱动、()同步发展的全链条营销模式。

发展包括预制菜在内的大食品主业,需要资金、人才、技术、渠道等各类资源的投入,尤其对直面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开拓新融资渠道方面,公司也传出利好消息。

今年1月份,广弘控股收到交易商协会签发的中期票据《接受注册通知书》与超短期融资券《接受注册通知书》,其中中期票据注册额度10亿元,2年内有效;超短期融资券注册额度10亿元,2年内有效。

公司以往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联姻债券市场,一方面可助力公司增加融资渠道,填补直接债务融资的空白,降低综合成本,良好利用财务杠杆增加股东回报;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助力公司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深度聚焦大食品主业,也令广弘控股收获了诸多荣誉。

3月28日至30日,在第49届养猪产业大会(广州)暨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30周年大会上,广弘控股被授予“广东省养猪行业卓越企业奖”荣称。同时,负责广弘控股生猪产业板块管理运营的广东广弘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广东省现代化美丽牧场”的牌匾。

同时,在广东商标协会正式发布的“2022年度广东省重点商标保护名录”中,广弘食品申报的“广食G.F”、“广食”两件商标成功入选2022年度广东省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这是广弘食品获得广东省冷链物流行业首家冷藏服务类著名商标后,再次获评省级重点商标项目。

国联水产:上半年营收26.97亿增11.69% 强化全球供应链优势

admin阅读(100)

()于8月28日披露半年报业绩,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97亿,同比增长11.69%。其中,预制菜营业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9.52%。

报告期内,公司基础业务和战略业务齐头并进,预制菜业务得到快速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司围绕预制菜特色大单品,充分发挥水产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在与头部餐饮企业合作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品牌层面,持续优化,重点围绕预制菜产品,构建“小霸龙”预制菜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力,打造预制菜品牌新高地。

供应链管理能力是预制菜企业长期决胜关键。报告期内,公司与沙特水产养殖集团续签了独家代理白对虾业务,保证了在国内白对虾销售市场占据了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如牛蛙等水产品采购方面,与多家重要养殖客户达成了密切合作,公司在销售、技术、饲料等方面能够综合赋能合作伙伴,实现了互恵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近年来,国联水产持续优化夯实全球化采购体系,保障高品质原材料稳定供应。公司深耕水产行业20余年,在海外,公司在南美洲、东南亚和中东等世界对虾及综合水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均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规模化采购体系,具备强大议价能力。

在国内,公司在湖南益阳和广东湛江拥有三家工厂,工厂当地水产产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使公司能够覆盖更多更密集的原料供应商,为原材料的成本把控和稳定供应提供保障。公司推出产业振兴部,加强与上游养殖户合作,提升上游采购链条的稳定性和成本管控有效性。

同时,公司2022年还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可以通过定量、锁价等方式采购粤海饲料养殖户的水产品,进一步完善养殖采购体系,优化原材料成本结构。

展望下半年,国联水产表示,公司将继续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打造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坚持全球化及全渠道布局,强化餐饮渠道龙头作用;做好品牌规划,树立行业领先的水产食品、水产预制菜品牌形象;加强产品研发能力,聚力打造核心大单品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券商分析指出,公司当前主营业务基本面保持稳定,国内市场已进入收获期,预制菜营收稳步提升并凸显优势,经营向好的趋势全面显现,叠加未来一两年间公司产能扩张的逐步兑现,有望极大地提升公司的成长空间,公司未来盈利弹性可期。

国联水产上半年营收近27亿元,预制菜营收增长近两成

admin阅读(97)

K图 300094_0

新京报讯(记者王思炀)新京报记者8月28日了解到,披露202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97亿元,同比增长11.69%;实现-1.86亿元,同比下降667.67%,并由盈转亏。

国联水产表示,出现较大幅度亏损,主要是因上半年虾类市场行情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存货资产减值损失有较大幅度增加。

作为国联水产近几年重点发展的新赛道,2023年上半年,国联水产预制菜实现6.71亿元,同比增长19.52%。国联水产表示,公司围绕预制菜特色大单品,坚持全渠道销售策略,尤其是餐饮渠道充分发挥了公司的水产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能力,帮助快速抢占国内重要餐饮市场,强化在预制菜行业的领先优势。

同时,国联水产构建“小霸龙”预制菜品牌,在产品端不断实施工艺优化和新品迭代,推出烤鱼AB包、小龙虾优化、牛蛙新品等产品。

(文章来源:新京报)

国联水产上半年营收增长12% 预制菜业务得到快速提升

admin阅读(98)

K图 300094_0

8月28日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6.97亿,同比增长11.69%。其中,预制菜6.71亿元,同比增长19.52%。

报告期内,公司基础业务和战略业务齐头并进,预制菜业务得到快速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公司围绕预制菜特色大单品,充分发挥水产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在与头部餐饮企业合作中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品牌层面,持续优化,重点围绕预制菜产品,构建“小霸龙”预制菜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力,打造预制菜品牌新高地。

供应链管理能力是预制菜企业长期决胜关键。报告期内,公司与沙特集团续签独家代理白对虾业务,保证了在国内白对虾销售市场占据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国内如牛蛙等水产品采购方面,与多家重要养殖客户达成密切合作。

近年来,国联水产持续优化夯实全球化采购体系,保障高品质原材料稳定供应。公司深耕水产行业20余年,在海外,公司在南美洲、东南亚和中东等世界对虾及综合水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均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规模化采购体系,具备强大议价能力。

在国内,公司在湖南益阳和广东湛江拥有三家工厂,工厂当地水产产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使公司能够覆盖更多更密集的原料供应商,为原材料的成本把控和稳定供应提供保障。公司推出产业振兴部,加强与上游养殖户合作,提升上游采购链条的稳定性和成本管控有效性。

同时,公司2022年还与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可以通过定量、锁价等方式采购粤海饲料养殖户的水产品,进一步完善养殖采购体系,优化原材料成本结构。

展望下半年,国联水产表示,公司将继续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打造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坚持全球化及全渠道布局,强化餐饮渠道龙头作用;做好品牌规划,树立行业领先的水产食品、水产预制菜品牌形象;加强产品研发能力,聚力打造核心大单品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文章来源:上海报·中国证券网)

预制菜,内卷才刚开始

admin阅读(102)

 

号称万亿规模的预制菜赛道,折了不少来捞金的企业。

预制菜的兴起,重塑了餐饮制作链条的成本结构,” 去厨师化 ” 之余,让做饭技能生疏,或者追求便捷的城市中产再度解放了双手。

按马斯克的话说,世上唯一的货币就是时间。预制菜本质就是城市化追求效率至上的产物。

但不同美日较早地完成了预制菜的驯化,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美食文化的民族,我们对预制菜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口味、安全和成本三方面的落差裹挟。

一方面,像酸菜鱼、小龙虾等爆款单品成了预制菜企业向 C 端打开品牌知名度的敲门砖,在使用小家电、家庭聚餐的温馨场景里日渐普遍。

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体系让预制菜消费遭到无数吐槽。

比如同一款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冷冻执行标注不一;上餐厅、点外卖花同样的价格,结果吃到的是即热预制菜;食用保质期标注 3 天,但食材的准备可能远比想象更久。

新的饮食习惯,无法说服舌头,是这个行业首先要面临的痛点。

01

未至万亿,已近红海?

对于预制菜,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上至料理包,下至牛奶火腿肠,速冻饺子,几乎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预制菜。

如果结合 BC 端对食材加工程度和食用方式的需求,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种类型的预制食品。

根据艾媒咨询,2022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 4196 亿元,同比增长 21.3%,预计到 2026 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 1.07 万亿元。长期来看,面向大众的预制菜是总量有望够到万亿的市场,从连锁餐厅背后的小作坊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走过了将近三十个春秋。

90 年代麦当劳等西式连锁快餐店的引进带来了标准化餐饮体系,使净菜配送加工厂具备了预制菜的雏形,千禧年间以味知香、好得睐为代表的专业预制菜企业相继成立。

2014 年后,伴随着冷链物流设施的完善,连锁餐饮文化的流行,以及外卖市场的爆发,快速出餐和降本增效的需求率先推动料理包类预制菜放量。部分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对核心原料进行标准化生产。这是国内 B 端预制菜兴起的起点。

有数据表明,传统餐厅在使用预制菜前后,在人力、店面租金、能耗方面的有效节约要大于原材料加工成本的增加,使得餐厅利润率提升了 7 个百分点。

而预制菜在几家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得到广泛使用,2021 年参与程度已经高达 80%。

疫情三年,居家办公和堂食限制让预制菜 C 端需求萌芽,预制菜从餐厅的料理包逐渐进化成为面向消费者的快手菜,从速冻米面等主食拓展到酸菜鱼、小龙、火锅等改善型菜肴。

市场的扩容令大量企业涌入跑马圈地,集结了来自农业、食品加工、餐饮、电商、物流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形成由原材料供应链—加工工厂—冷链配送—渠道销售组成的产业链条。

单单 2020 年预制菜新注册企业就多达 12446 家,企业的扎堆涌现开始让人质疑这个赛道的门槛是否过于过低。

但准入门槛过低并不意味着毫无竞争壁垒。相反,预制菜是一个强调精细运营的行业,从上游原材料到生产厂家,中间的物流环节,下游批发商,最终到终端用户,不允许任何一端出现明显的短板。

目前主要玩家们大概来自五个细分领域:上游农林渔牧供应,专业预制菜,连锁餐饮品牌,生鲜零售,以及传统速冻食品,无论从原材料成本、冷链基础、产品开发经验、抑或是销售渠道都有各自的优势。

其中,行业本身的想象空间绝大部分来自供应链。具备成熟的原材料 / 冷链物流 / 销售网络基础不仅是规模降本的要求,更影响口味还原度的掌控。好的供应链能够保证在稳定生产的同时,能够做到低成本运输和即时配送,让口感得到充分的留存。

目前大部分预制菜企业的 C 端策略都是依靠直播流量红利,用低价快速起量,但把规模做大之后仍要寻求规模化降本,维护利润空间,而并不只是简单地靠流量和品类堆砌,反而会陷入 ” 有品类无品牌 ” 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标准体系的缺失催生了诸如品质良莠不齐、生产日期标识不详、产品低端同质化等问题,大部分预制菜品在口感、味道和形态上对消费者来说依旧像 ” 方便食品 “,的确容易给人劝退。

产品痛点清晰可见,且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反映,有的顾客吐槽味道差,不新鲜,没有营养,甚至不甘接受餐厅外卖提供不知已经生产了多久的成品预制菜,而自己付的却是一样的价格。

巨头的入局加快了预制菜生态建设。阿里分拆后有望最早上市的盒马多次加大了对预制菜的投入,推出盒马保鲜业务,牵头成立预制菜生态联盟,成立 ” 超级大冰箱 ” 上海供应链中心 ……

但并非所有人都在高歌猛进,只能凭借低价竞争,缺少产品改良经验和供应体系的小企业成为最早牺牲的一批。

根据企查查数据,从 2021 年开始,预制菜相关企业的净增量开始转为负数。2022 年,中国预制菜相关的注销吊销企业数量,比新注册企业数量多出了 723 家。今年年初至 6 月 29 日,这个数字为 486 家。

这反映了相比前两年的一腔热血,疫情三年下行业低效竞争未能彻底扭转预制菜的消费趋势,加上线下零售的恢复,让正在寻找机会的企业望而却步。

这个赛道里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供应链成本和产品品牌力两个维度的支撑,每一项都要求长期的积累。

与其说是红海,随着餐饮链其他优质公司的入局,门槛才刚刚开始显现。

02

和日本不一样

对标日美成熟的预制菜市场,国内预制菜目前仅占餐饮规模 10%-15% 的渗透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走,但发展路径总是遵循先 B 后 C 的方向。

1958 年 -1968 年日本冷冻预制菜开始萌芽,冰箱使用率上升,东京奥运会标志性地使用加工烹饪后的速食食品,期间日本预制菜消耗年复合增速达到 45%。

经济扩张推动着日本城镇化迅速转型,外出就餐成为新风尚,B 端预制菜加速渗透,直至经济泡沫的影响反映到餐饮业,随后对于预制菜的销量由 C 端注重快捷烹饪、方便囤积的需求接棒。

而 C 端预制菜的成长由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等因素交叉驱动,即日本在城镇化比例稳定后,老龄化速度加快,女性就业率上升,单身人群比例持续增加的结果,但由于更复杂的饮食习惯需要调整适应,增长速度总的来看是细水长流的。

到 2021 年,日本家庭端的预制菜产量已经超过了餐饮端,而冷冻预制菜的产量已经占到日本的冷冻食品总产值的 90%。

舆论将 90 年代的日本和国内现状进行对比的声论滔滔不绝,目前国内恰好处在 C 端的导入期,但在市场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会完全复刻同一条路线,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渠道上,这些差异对 C 端快速规模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相比于 B 端,C 端更加追求个性化的标品,需要更长的培育期。目前适合推广的单品,往往必须具备普适性,烹饪方式易于复刻及改良,还要比饭店吃得便宜。

中国餐饮文化里格外重视 ” 人 ” 的因素,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差异明显,中系菜 SKU 庞大,工艺手法比日料更难标准化。其次,由于城市面积集中,冷链物流铺设比较容易铺设,而中国整体市场需求分散,冷链物流的落后提高了履约成本,也就限制了预制菜的推广。

还有外卖的压制,日本劳动力供应无法支撑外卖市场的发展,推动预制菜几乎没有替代品的阻力,但面对中国庞大的线上外卖市场,竞争餐饮份额的关键是要拿出更出色的性价比。

根据京东超市,线上用户对预制菜的搜索都是 ” 菜品 ” 和 ” 场景 “,很少有人会直接搜品牌。预制菜企业前期侧重于产品和渠道的培养,待品牌认知度和营收规模扩大后,再向上布局供应链,夯实自身壁垒。销量出色的 C 端单品还能够对线下连锁餐饮品牌起到反哺的效果。

从不同渠道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高认知度、高性价比的菜品更具爆品潜质,例如猪肚鸡、佛跳墙、小酥肉这类附着地域特色标签的菜品,能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接受度逐渐提升。

消费预制菜的成本主要集中在 20-30 元的价格带(27%),相比外卖和餐厅的开销的确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像年夜饭这种线下聚餐是预制菜消费的重点场景,对于规格更大、原料成本更高、工艺更加复杂的菜品,用户也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50-60 元价格带的销售也连带增加了 3 倍。

从抖音渠道看,预制菜销量在去年增长了 7 倍有余,规模在二十亿左右,在今年 1-4 月,市场同比还在翻倍增长。按月份比较,销售趋势呈现的节假日效应比较明显,在元旦、春节团聚场景集中的 12 月 -1 月,人们对预制菜的需求相应增加;同时高端硬菜也贡献了较大的比重,50 元 -300 元价格带占今年 1-4 月销售额的 64%。

03

尾声

高效餐饮的需求成了既定的趋势,但作为长坡厚雪的赛道,预制菜在 C 端的风口悄然成型,如同风味需要时间发酵。

近年,预制菜这三个字在政府重要文件中被反复点名,各地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抢滩市场。其中关于规范标准化、安全营养的原则一再强调,也预示着预制菜风口能否加速,应该建立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消费者的口味教育应当得到积极的引导。

纵观日美两国,预制菜要迈入新的阶段,最终还是要在口味、质量和价格的约束中找到平衡点。

首先是口味和质量的平衡,由于缺少统一的安全标准,老百姓看着琳琅满目的品牌依旧会在 ” 轻松做饭 ” 和 ” 安心吃饭 ” 之间纠结,很难让买的人相信,这是一顿让人安心的美餐。

其次是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外卖、餐厅使用加热预制菜料理包已不鲜见,预制菜低成本带来的牟利空间令人惶恐,让消费者避之不及的是吃着已经生产许久的料理包,付的却和现炒菜一样的价格。

巨头入局对于统一质量安全执行标准,倒逼预制菜品质和技术水平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意味着行业将慢慢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逐渐驱散劣币。

预制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admin阅读(98)

预制菜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近年来预制菜产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白云

admin阅读(97)

2022年12月,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公安局成功破获“美特美商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2023年3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成功破获“拼拼有礼”平台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一系列重大案件的成功侦破,揭开了网络传销的真实面目。
2023-08-24 10:50

方便面市场下滑,预制菜和螺蛳粉抢食市场,统一和康师傅业绩增速放缓

admin阅读(93)

随着消费场景逐步恢复,方便面业务增速放缓,预制菜等品类的快速发展蚕食了方便面的市场,使得方便面再次卖不动了。统一企业中国和发布半年,方便面业务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据尼尔森IQ零售研究,上半年方便面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而在方便食品市场中,螺蛳粉、米线等产品表现突出,预制菜等创新产品也在抢食方便面的市场。

方便面市场变化

统一企业中国2023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4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不过财报中未透露方便面业务的销售情况。康师傅控股2023年上半年方便面业务实现收入139.5亿元,同比增长约3%。而日清食品公布的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3个月的业绩显示,在中国业务分部的收入为148.59亿日元,同比减少5.5%,主要是由于即食面销量增长缓慢。

谁在抢走方便面的市场

尼尔森IQ最新发布的《2023速食行业趋势报告》显示,部分地域美食类的产品表现突出,例如急冻广东点心和螺蛳粉在2023上半年实现高速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43.7%和28.9%。预制菜的热度也引来了方便面巨头的关注,统一企业中国表示,下半年将布局预制菜业务。

此外,消费者转而关注更实惠的选择。老陈表示,很多新品价格又贵,量又少,并不受欢迎。因此,未来方便面市场总量会保持下降的趋势,而企业的增长更多将来自于集中度的提升,以及市场精耕的能力和产品创新升级的速度。

和讯自选股写手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作为作者或者嘉宾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和讯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和讯竭力但不能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对此和讯不做任何保证和承诺。

预制菜,内卷才刚开始

admin阅读(95)

号称万亿规模的预制菜赛道,折了不少来捞金的企业。

预制菜的兴起,重塑了餐饮制作链条的成本结构,“去厨师化”之余,让做饭技能生疏,或者追求便捷的城市中产再度解放了双手。

按马斯克的话说,世上唯一的货币就是时间。预制菜本质就是城市化追求效率至上的产物。

但不同美日较早地完成了预制菜的驯化,作为一个拥有上千年美食文化的民族,我们对预制菜的态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口味、安全和成本三方面的落差裹挟。

一方面,像酸菜鱼、小龙虾等爆款单品成了预制菜企业向C端打开品牌知名度的敲门砖,在使用小家电、家庭聚餐的温馨场景里日渐普遍。

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体系让预制菜消费遭到无数吐槽。

比如同一款菜品口味大相径庭,冷冻执行标注不一;上餐厅、点外卖花同样的价格,结果吃到的是即热预制菜;食用保质期标注3天,但食材的准备可能远比想象更久。

新的饮食习惯,无法说服舌头,是这个行业首先要面临的痛点。

01

未至万亿,已近红海?

对于预制菜,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上至料理包,下至牛奶火腿肠,速冻饺子,几乎都可以算作广义的预制菜。

如果结合BC端对食材加工程度和食用方式的需求,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种类型的预制食品。

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万亿元。长期来看,面向大众的预制菜是总量有望够到万亿的市场,从连锁餐厅背后的小作坊到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走过了将近三十个春秋。

90年代麦当劳等西式连锁快餐店的引进带来了标准化餐饮体系,使净菜配送加工厂具备了预制菜的雏形,千禧年间以味知香、好得睐为代表的专业预制菜企业相继成立。

2014年后,伴随着冷链物流设施的完善,连锁餐饮文化的流行,以及外卖市场的爆发,快速出餐和降本增效的需求率先推动料理包类预制菜放量。部分连锁餐饮企业开始自建中央厨房,对核心原料进行标准化生产。这是国内B端预制菜兴起的起点。

有数据表明,传统餐厅在使用预制菜前后,在人力、店面租金、能耗方面的有效节约要大于原材料加工成本的增加,使得餐厅利润率提升了7个百分点。

而预制菜在几家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得到广泛使用,2021年参与程度已经高达80%。

疫情三年,居家办公和堂食限制让预制菜C端需求萌芽,预制菜从餐厅的料理包逐渐进化成为面向消费者的快手菜,从速冻米面等主食拓展到酸菜鱼、小龙、火锅等改善型菜肴。

市场的扩容令大量企业涌入跑马圈地,集结了来自农业、食品加工、餐饮、电商、物流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形成由原材料供应链—加工工厂—冷链配送—渠道销售组成的产业链条。

单单2020年预制菜新注册企业就多达12446家,企业的扎堆涌现开始让人质疑这个赛道的门槛是否过于过低。

但准入门槛过低并不意味着毫无竞争壁垒。相反,预制菜是一个强调精细运营的行业,从上游原材料到生产厂家,中间的物流环节,下游批发商,最终到终端用户,不允许任何一端出现明显的短板。

目前主要玩家们大概来自五个细分领域:上游农林渔牧供应,专业预制菜,连锁餐饮品牌,生鲜零售,以及传统速冻食品,无论从原材料成本、冷链基础、产品开发经验、抑或是销售渠道都有各自的优势。

其中,行业本身的想象空间绝大部分来自供应链。具备成熟的原材料/冷链物流/销售网络基础不仅是规模降本的要求,更影响口味还原度的掌控。好的供应链能够保证在稳定生产的同时,能够做到低成本运输和即时配送,让口感得到充分的留存。

目前大部分预制菜企业的C端策略都是依靠直播流量红利,用低价快速起量,但把规模做大之后仍要寻求规模化降本,维护利润空间,而并不只是简单地靠流量和品类堆砌,反而会陷入“有品类无品牌”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标准体系的缺失催生了诸如品质良莠不齐、生产日期标识不详、产品低端同质化等问题,大部分预制菜品在口感、味道和形态上对消费者来说依旧像“方便食品”,的确容易给人劝退。

产品痛点清晰可见,且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得到反映,有的顾客吐槽味道差,不新鲜,没有营养,甚至不甘接受餐厅外卖提供不知已经生产了多久的成品预制菜,而自己付的却是一样的价格。

巨头的入局加快了预制菜生态建设。阿里分拆后有望最早上市的盒马多次加大了对预制菜的投入,推出盒马保鲜业务,牵头成立预制菜生态联盟,成立“超级大冰箱”上海供应链中心……

但并非所有人都在高歌猛进,只能凭借低价竞争,缺少产品改良经验和供应体系的小企业成为最早牺牲的一批。

根据企查查数据,从2021年开始,预制菜相关企业的净增量开始转为负数。2022年,中国预制菜相关的注销吊销企业数量,比新注册企业数量多出了723家。今年年初至6月29日,这个数字为486家。

这反映了相比前两年的一腔热血,疫情三年下行业低效竞争未能彻底扭转预制菜的消费趋势,加上线下零售的恢复,让正在寻找机会的企业望而却步。

这个赛道里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供应链成本和产品品牌力两个维度的支撑,每一项都要求长期的积累。

与其说是红海,随着餐饮链其他优质公司的入局,门槛才刚刚开始显现。

02

和日本不一样

对标日美成熟的预制菜市场,国内预制菜目前仅占餐饮规模10%-15%的渗透率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走,但发展路径总是遵循先B后C的方向。

1958年-1968年日本冷冻预制菜开始萌芽,冰箱使用率上升,东京奥运会标志性地使用加工烹饪后的速食食品,期间日本预制菜消耗年复合增速达到45%。

经济扩张推动着日本城镇化迅速转型,外出就餐成为新风尚,B端预制菜加速渗透,直至经济泡沫的影响反映到餐饮业,随后对于预制菜的销量由C端注重快捷烹饪、方便囤积的需求接棒。

而C端预制菜的成长由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等因素交叉驱动,即日本在城镇化比例稳定后,老龄化速度加快,女性就业率上升,单身人群比例持续增加的结果,但由于更复杂的饮食习惯需要调整适应,增长速度总的来看是细水长流的。

到2021年,日本家庭端的预制菜产量已经超过了餐饮端,而冷冻预制菜的产量已经占到日本的冷冻食品总产值的90%。

舆论将90年代的日本和国内现状进行对比的声论滔滔不绝,目前国内恰好处在C端的导入期,但在市场教育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会完全复刻同一条路线,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基础设施、以及渠道上,这些差异对C端快速规模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相比于B端,C端更加追求个性化的标品,需要更长的培育期。目前适合推广的单品,往往必须具备普适性,烹饪方式易于复刻及改良,还要比饭店吃得便宜。

中国餐饮文化里格外重视“人”的因素,不同地域饮食习惯差异明显,中系菜SKU庞大,工艺手法比日料更难标准化。其次,由于城市面积集中,冷链物流铺设比较容易铺设,而中国整体市场需求分散,冷链物流的落后提高了履约成本,也就限制了预制菜的推广。

还有外卖的压制,日本劳动力供应无法支撑外卖市场的发展,推动预制菜几乎没有替代品的阻力,但面对中国庞大的线上外卖市场,竞争餐饮份额的关键是要拿出更出色的性价比。

根据京东超市,线上用户对预制菜的搜索都是“菜品”和“场景”,很少有人会直接搜品牌。预制菜企业前期侧重于产品和渠道的培养,待品牌认知度和营收规模扩大后,再向上布局供应链,夯实自身壁垒。销量出色的C端单品还能够对线下连锁餐饮品牌起到反哺的效果。

从不同渠道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高认知度、高性价比的菜品更具爆品潜质,例如猪肚鸡、佛跳墙、小酥肉这类附着地域特色标签的菜品,能够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接受度逐渐提升。

消费预制菜的成本主要集中在20-30元的价格带(27%),相比外卖和餐厅的开销的确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像年夜饭这种线下聚餐是预制菜消费的重点场景,对于规格更大、原料成本更高、工艺更加复杂的菜品,用户也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50-60元价格带的销售也连带增加了3倍。

从抖音渠道看,预制菜销量在去年增长了7倍有余,规模在二十亿左右,在今年1-4月,市场同比还在翻倍增长。按月份比较,销售趋势呈现的节假日效应比较明显,在元旦、春节团聚场景集中的12月-1月,人们对预制菜的需求相应增加;同时高端硬菜也贡献了较大的比重,50元-300元价格带占今年1-4月销售额的64%。

03

尾声

高效餐饮的需求成了既定的趋势,但作为长坡厚雪的赛道,预制菜在C端的风口悄然成型,如同风味需要时间发酵。

近年,预制菜这三个字在政府重要文件中被反复点名,各地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抢滩市场。其中关于规范标准化、安全营养的原则一再强调,也预示着预制菜风口能否加速,应该建立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消费者的口味教育应当得到积极的引导。

纵观日美两国,预制菜要迈入新的阶段,最终还是要在口味、质量和价格的约束中找到平衡点。

首先是口味和质量的平衡,由于缺少统一的安全标准,老百姓看着琳琅满目的品牌依旧会在“轻松做饭”和“安心吃饭”之间纠结,很难让买的人相信,这是一顿让人安心的美餐。

其次是质量和价格之间的平衡,事实上外卖、餐厅使用加热预制菜料理包已不鲜见,预制菜低成本带来的牟利空间令人惶恐,让消费者避之不及的是吃着已经生产许久的料理包,付的却和现炒菜一样的价格。

巨头入局对于统一质量安全执行标准,倒逼预制菜品质和技术水平提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意味着行业将慢慢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时期,逐渐驱散劣币。

有效率的内卷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

预制菜官方网站,认准yuzhicai.org

全国预制菜行业互联网平台领头羊,商机抢先一步。寻找预制菜行业的供应商、买卖交易、仓库运输、查询行业资讯等,就来预制菜(yuzhicai.org)!

联系我们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