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争议不断,一面是加速发展。而消费者担忧的是,预制菜是否健康安全,是否需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证,预制菜行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吕静
《法治周末》记者 杨代媛
近日,“预制菜进校园”等相关话题引发公众广泛关注,一些家长对预制菜质量与安全表示担忧。
虽然官方发声并不支持预制菜进校园,但预制菜作为时下正盛的风口产业正不断吸引着资本入局,就如曾引发关注的“核酸大王”张核子正将目标瞄准预制菜行业,再一次证明了预制菜赛道的火热。
成立食品相关子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一家成立于今年5月22日的武汉核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核子)拟经营农业及预制菜项目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由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核子基因)全资控股,而核子基因的实际控制人正是张核子。
作为一家成立距今不到5个月的公司,武汉核子暂时还未公开官网及电话联系方式。
从经营范围方面来看,武汉核子涉及谷物种植,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食用农产品初加工等业务。
《法治周末》记者查询发现,今年8月7日,武汉核子申请了一项名为“九谷益圣”的商标,分类为“方便食品”,商品主要包括以米为主的零食小吃、以谷物为主的零食小吃、由米制成的冻干食品、方便米饭、米粉、谷类制品、食物制作用生米糊、食用芳香剂等。截至目前,商标仍处于等待实质审查阶段。
其中,方便米饭、冻干食品、方便米粉正隶属于预制菜范畴,目前市场上自热米饭、米粉类产品普及程度较高,商超随处可见。
天眼查信息显示,今年8月武汉核子分别在江西省、湖北省同时开展招标。其中在湖北省招标的项目名为“功能性水稻品种研发及产品开发项目”,预计该项目总投资规模或将达到2200万元,拟开工日期为今年8月。
建设内容及规模显示为:项目购置建筑面积为3391.88平方米的厂房,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新增分子生物育种、稻米指标检测、功能稻米加工等设备约35台/套,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研发功能型水稻品种、功能稻米功能性指标检测、功能稻米产品开发等500次。
据悉,功能稻米作为一类特殊功能的水稻产品,是营养导向型农业、功能农业或功能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稻米指利用稻米皮层、胚和胚乳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或特殊成分,有保健型、辅助疗效型及其他特种功能等类型的稻米产品。
目前研究表明其仅存在于黑米、红米等有色水稻种皮中。
预制菜产业链由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中游的工厂加工处理,以及下游的预制菜销售渠道串联而成。不论从经营范围还是招标信息均可看出,武汉核子欲打造完整的预制菜上下游产业链。
面对市场对核子基因布局预制菜的猜想,《法治周末》记者联系了核子基因方面,针对公司成立食品相关子公司的原因等问题,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产业快速发展的隐忧
对于核子基因布局预制菜赛道,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预制菜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核子基因进军预制菜行业可能为其带来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江瀚表示,进军预制菜行业也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首先,预制菜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竞争激烈、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核子基因需要面对这些挑战,保证其预制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此外,由于预制菜行业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因此,核子基因还需要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一定的提升。
预制菜具有烹饪便捷、出餐快等优势,近年来在餐饮行业中被快速普及。与此同时,其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预制菜生产过程中因使用劣质食材、卫生不达标、菜品高盐高脂、包装材料不安全、菜品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被卷入舆论漩涡。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7万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开始,我国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新注册规模加速扩张,2020年、2021年、2022年,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分别同比增加55.1%、36.3%、39.4%至30.3万家、41.3万家、57.6万家;截至9月25日,2023年,我国新注册51.7万家预制菜产业链相关企业,已接近2022年全年新注册量的九成。
总体来看,我国预制菜产业相关专利和商标的产出主要集中于2022年。商标方面,我国现有预制菜相关商标596件,其中超七成为2022年以来新注册;专利方面,我国现有预制菜相关专利422项,其中超九成专利为2022年以来新注册。
融资方面,2018年以来,我国预制菜赛道累计有75个品牌产品完成114起融资事件,披露融资总额超90亿元。融资金额也都颇为可观,近五年来预制菜品牌产品披露融资金额高度集中千万级别及以上,合计有64起,占比超八成,其中亿级融资项目18起,占比22.8%。
虽然预制菜赛道越来越火,但预制菜缺少合规的预制菜标准化体系。
行业发展需进一步规范
一面是争议不断,一面是加速发展。而消费者担忧的是,预制菜是否健康安全,是否需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消费者的知情权如何保证,预制菜行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卢鼎亮律师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预制菜的安全监管也要遵循餐饮和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但预制菜可能存在着流程不透明、认证及追溯体系尚未完善、违规添加剂违法加入、食材选择监管难、生产车间卫生状况监督难等环节不透明等诸多特点。同时,预制菜确实能够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具备一定的市场前景和空间。因此,有必要对预制菜进行专门监管,尽早推进相应的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
江瀚认为,对于预制菜的安全管理,现有的餐饮和食品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可能已经涵盖了大部分的安全要求和标准。然而,由于预制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可能需要制定更加细化和针对性的标准。例如,预制菜的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储存和运输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食品生产和餐饮服务,因此可能需要制定更加专业和严格的标准来保证其安全和质量。
此前,由于“预制菜能否进校园”话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事关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长期以来会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先后制定实施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制度规定,不断加强对学校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管理。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供餐单位订餐的,应当从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企业订购,并按照要求对订购的食品进行查验。供餐单位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当餐加工,确保食品安全。
根据《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以适当方式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保障师生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部门开始逐步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2022年7月,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调理蔬菜术语和分类要求》等5项调理蔬菜地方标准;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探索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预制菜的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7月31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提出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培育“种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
据天眼查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各地政府部门、产业组织和企业发布了30余部预制菜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