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预制菜”进入校园的争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部分网友爆料称,预制菜“悄然”进校园其实已经是普遍现象,还有网友直接晒出学校家长群内发的“预制菜”订购接龙。9月12日,江苏省消保委发文呼吁,餐饮企业和商家提高自律自觉意识,对使用菜品的来源、是否为预制菜、制作工艺等要素,主动清晰公示。为进一步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争议不断,预制菜仍持续火热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主要原料,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经预加工(如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和/或预烹调(如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此前,省消保委就预制菜开展线上调查,发布了《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预制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消费者反映食材不新鲜、多油多盐等现象。二是产品口味需要提升,仅有三成左右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味超过预期。三是预制菜信息标注不全,容易使得消费者产生误解。四是消费者购买预制菜的主要渠道为线上,但是物流配送慢、没有冷链运输及提货提不到等问题时常困扰消费者。
然而,这些并没有妨碍预制菜以其与生俱来的特点——方便快捷,得以迅猛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
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预制菜的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通知,专门提出扩大餐饮服务消费,培育“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
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结合下,预制菜大有可为,但是伴随其使用场景的扩大化,关于预制菜又出现了新的争议。除久被诟病的预制菜质量问题,外出就餐点到预制菜,饭店、餐馆使用预制菜不明确告知,预制菜进校园也成为新的槽点。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目前,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小吃快餐店、连锁店、主打外卖的餐饮店、乡厨、团餐食堂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其中,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部分餐厅八成以上的菜品是预制菜。随着锁鲜技术、冷链技术的发展,预制菜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部分高端餐饮、酒店宴席也开始频繁使用预制菜。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发布微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线下餐厅、饭店使用预制菜的态度看法。调查结果显示:62.8%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过程中遇到过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53.2%的消费者反对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表示去餐厅就是想吃新鲜菜品;65.6%的消费者认为饭店、餐厅使用预制菜应当提前告知;78.1%的消费者反映线下饭店、餐厅针对使用预制菜这一情况未做到提前告知;消费者普遍认为预制菜与现做菜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质量、分量、口味等方面。
省消保委呼吁商家主动公示预制菜相关信息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预制菜对于餐厅提升效率、稳定出品发挥了极强的作用。但对消费者而言,为了一席美味特意前往餐厅,结果吃到的却是预制菜,体验感有落差。尤其是有些餐厅、饭馆使用预制菜还不明确告知,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冒充“大厨手作”,又进一步拉满了消费者的怒气值。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也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如果餐厅使用预制菜,应尽到明示、提醒义务,食客可以选择消费或者不消费,反之则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预制菜假冒现做菜更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对此,江苏省消保委呼吁餐饮企业和商家提高自律自觉意识,对使用菜品的来源、是否为预制菜、制作工艺等要素,主动清晰公示。为进一步促进预制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广大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预制菜生产企业要提升科技水平,着力攻克技术难点,如预制菜的还原度、保鲜度,不断改进预制菜的口味与食品安全。
监管部门要落实责任,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对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打击违法违规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行业协会要探索建立相关规则、标准,倡导预制菜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此前,省消保委联合国内2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了全国首部《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联合长三角消保委联盟、长三角三省一市餐饮行业协会和部分预制菜龙头企业起草了《长三角预制菜点质量及服务评价规范》。省消保委将持续关注预制菜市场,推动相关标准建立完善、落地落实,不断引导预制菜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现代快报+记者徐梦云